豆瓣92,这部国产片能救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行驶公里。他们和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常常无法同时相见。他们和死神赛跑,在城市中开辟一条生命之路。人们不想见到他们,却又不能没有他们。因为他们是最接近死亡的人,却也是最靠近希望的人。他们是急救医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推荐这样一部剧——《生命时速·紧急救护》生命时速·紧急救护★★★★看点: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记录了上海“流动的急诊室”内外的故事,展现了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情感与理解,还科普了不少急救知识,值得一看。集数:12看到了海报上方硕大的番茄台的标志了么?没错,这是东方卫视医疗纪录片的第四弹。前几部也是非常出名的,《生门》、《急诊室故事》、《人间世》都在豆瓣上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每一部都在9分以上。这次新片,是院前医疗类题材,主人公是急救队的一线医护人员,记录了上海三辆救护车内外的故事。跟之前几部纪录片相比,这部纪录片更真实了,因为它拍得更不“好看”了。摄像头要么安置在救护车一角;要么由摄像师扛着,一路哼哧哼哧追着救护人员到处跑;更别说艺术加工与情节的起承转合了,就连普通纪录片拍摄那种的“美感”,你可能都找不到。短短12集,每集30多分钟。不长,道尽了医疗急救行业的喜怒哀乐,与人间沧桑。这部片子里90%的急救患者,都是老人。第一集里,有位94岁的老阿婆,发生发热症状而呼叫了,她就住那种老建筑里。当时天在下着雨,阿婆年迈,身体情况令人堪忧。送医院的话,只能把人从头到脚谨慎包严实了,由医生抬着头部,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再沿着陡峭的楼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抬下楼。一切防护工作其实都做完善了,但病人的情况却依旧难以预料——下楼时,阿婆特别紧张,一直拽着其中一位小哥的裤子。这场面极其尴尬。而事后,小哥居然完全没往这方面想。只呆萌地表示如果裤子被拉掉的话,阿婆会非常危险……不得不为这份敬业精神,点个赞!急救现场,往往就在病人的家里。当急救小分队到达81岁的宋兆科老人的家中时,都惊呆了。房间里堆满了废品和垃圾,窗户紧闭,空调和风扇也没有打开。一堆杂物中,蜷缩着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人,很久没有洗过澡,全身散发异味。老人几天没有吃东西,此时全身乏力意识不清。当时正值上海年酷暑,市区温度达到了历史罕见的41度。而室内的温度,比室外还要高。自5年前老伴儿去世后,老人一直独居,子女不在身边,只是偶尔来探望。这次是邻居发现情况不妙,才打电话报了,要不然老人就会这样痛苦地死在一堆垃圾里。都到这种情况了,老医院。是的,我们不能拒绝的一个事实是——我们都要老的。人老了,洗澡都是危险动作。77岁老奶奶,晚上8点在浴室摔了一跤,突发脑梗,左半身瘫痪。睡觉也不能掉以轻心。69岁大爷,凌晨四点钟,毫无征兆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心跳会随时停止。贪个嘴,都可能丧命。岁的王阿婆,中午多吃了7个饺子,血液循环都到胃部,所以大脑供血不足,造成晕厥。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急救的纪录片,还不如说它带领你进入一个个潮湿晦暗的角落,窥见很多中国老人的生存状态。而同时,他们还会遇到很多“不讲道理”的病人与家属。为情所伤喝农药自杀,事后坚持不通知父母的成年男子;明明没太大毛病,不愿就近就医,医院,导致救医院的家属大妈;身体健康却因为寂寞,而把调戏当兴趣的老人,把急救人员叫来,说一堆有的没的以后,医院。完了查出没病没灾,被医院请出来。结果没过一会儿,调度中心再度接到信息。急救人员到场以后,发现果然又是这位老人,在打电话召唤。有人已是危在旦夕,急需送医;却还有另一部分人,把当代驾,当出租车。分明是这位病人耽误了那位病人,可一旦意外与不幸发生的话,被耽误的病人家属,基本不太会责备其他病人。而是选择将怒气,宣泄到已然殚精竭虑的医护人员身上……按要求,如果接到预报电话,急救车必须出车;如果病人有意愿,急医院。在常住人口为.33万的上海,急救中心也就多名一线从业人员,救护车数量更是极其有限。因此如何更好地调度,一直是一个问题。尽管经验再丰富,接手过再多救命的活儿,自己却也终究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既然是人,就总会发生“不知道”“不确定”与“无能为力”。“我已经尽力了”,这句早已在各国各种影视剧里,被用到烂的台词,通过这部纪实片,才让人真正体会到它背后的分量,竟如此之厚重。急救小队的日常,四个字形容:累死累活。既要技能,又要体力。由于病患的发病状况复杂,医生需要掌握非常庞杂的医疗知识。单是纪录片里呈现的疾病有:脑梗、尿毒症、紫癜、癫痫、农药中毒、骨折等等。吴昕医生冷静理性,他能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面对肌肉萎缩的病人,能迅速找到静脉血管进行输液。5秒插管的神技能,在弹幕上引发一票医学生的惊叹。轮班倒是常态。与常规工种不同,因为你无法预测病人什么时候发病,相应的,急救人员必须12小时不间断轮班,没有所有人都能得到休息的时候。凌晨一两点,调度中心一个讯号就得马上出车,不存在所谓能不能通融的“特殊情况”。接到通知、赶赴目的地、进行紧急救助、与家属进行沟通。等病人情况稳定以后,再小心翼翼抬上担架,医院做全面的治疗。日复一日,重复这项单一的工作,却又得保持紧张状态,脑子里那根弦要被绷住了。入这行太多年,救护员们也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一出手就出错;训练到如今确认过眼神,就知道下一步该咋做。偶尔休息休息,“吃顿好的”也是可以。但因为有工作在身,所以同事聚餐的话,只能选择简便高效的路边摊。酒也肯定喝不成了,喝水吧。看起来有些可爱,有些好笑,却又很心酸。不止昼夜不间断进行工作,令人崩溃,这些工作人员们,最大压力来源还是在于他们的服务对象——病人。的每一次出车,都意味着要在各种不确定的环境中,与死神抢人。运气好的时候,目的地有相应的急救设备,病人情况稳定,可以顺利恢复心率。但也总免不了,遇到一些家庭基础条件堪忧,或者造成时机的延误。无论怎么救,无论再怎么不甘,都有救不回病人的情况发生。每当这时候,急救人员心里已经非常不好受,却也不得不承担起安抚崩溃家属的责任,当然更免不了承受迁怒与无理由的指摘。但没时间抱怨和收拾心情,他们必须放下情绪,埋首奔赴下一个急救点。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医生也只是普通人——有人正与妻子进行着“异国恋”,平时只能视频沟通。有人私底下的性格逗比,吐槽抖包袱功力点满。有人下班后喜欢撸猫减压;还有这位肖医生,特别爱妻子爱家庭,陪老婆产检时露出的笑容实在是太痴汉了。但每每镜头拍到他脖子上那根金链子时,都很让人出戏,恨不得跪下叫一声大哥。这部纪录片除了向我们展现了急救人员不寻常的工作之外,更对普通人有警示作用。每一个案例中,片中都会给出小贴士。比如:脑梗发生后3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可最大程度恢复脑细胞功能,甚至不留后遗症;醉酒后的呕吐物极易引发窒息,所以身边要有人陪伴;老人摔倒后不要轻易搬动,最好是等待救援。很多突发性疾病,如果家属处理妥当,早点打,病人生还和康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我觉得每个人有空都要看看这个纪录片。毕竟我们千辛万苦,摇摇晃晃,才来这人世间走一遭。我看的眼泪要出来。生而为人,请努力好好活着,为了自己也为了这些为让我们活下来而努力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bshuangle.com/fbsj/10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