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的复课后遗症与孩子沟通有方法
这个让他们安心、放心的地方。
经历了史上超长假期,爸爸妈妈们终于把自家“神兽”送到了学校这个让他们安心、放心的地方。
但是,在欣喜之余,有些家长心中隐隐升起了一种感觉,好像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想象中,“神兽”们迫不及待的回归校园,平静从容的投入学业,学习就不用爸妈操心了。
现实却是,孩子仍然无法与电子产品保持距离;
孩子的心情时而烦躁、时而低落;
上课常常处于游离状态,学习跟不上进度等等。
其实复课总归是一种生活模式转向另一种生活模式的过程。孩子们出现这些情况不用慌。爸爸妈妈可以调整心态,与孩子有效沟通,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孩子们出现这种状态的几个可能原因:
01人员聚集区担心被传染虽然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但病毒并没有被完全消灭。
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们和同学们,部分孩子可能担心聚集会造成传染,产生恐慌。
02防护措施多感觉太麻烦与往年的开学不一样,这次开学之后孩子们将要面临较严格的卫生防护。
部分孩子对此可能会感到不太适应,认为防护措施过于繁琐,而产生烦躁情绪。
03作息不规律精力跟不上宅家学习,部分孩子的作息较为随意。除了正常上网课的时间外,其他时间较为自由。
如果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复课后很可能会出现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精力跟不上的情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课时犯困,学习效率低下。
04学习进度快成绩跟不上疫情期间,孩子们自主在家上网课,但听课效果无从得知。
有些孩子较为自由散漫,虽然上课期间会坐在电脑前,但人在心不在,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久而久之,孩子学起来就会很吃力。如果在此时来一场考试,成绩出来不如预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学习焦虑。
那作为家长,可以做哪些工作来帮助孩子们缓解可能出现的适应问题呢?
接纳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三个月来的网络学习让一部分孩子养成了懒散、随意的习惯,而复学后学习和生活节奏都变得紧凑和紧张起来,许多孩子不能很快适应是很正常的。
再加上孩子居家学习期间积累的情绪或许会在复课后爆发,加上开学后学校安排的模拟考试,无疑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
因此,家长要对孩子的焦虑、担忧等情绪以及不能马上与电子产品划清界限的行为表示接纳,允许孩子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相信孩子能调整好自己。
同时,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耐心引导孩子逐步走上正轨。只有我们内心稳定,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才有更多心理能量自觉主动地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孩子们适应的好,家长可以在言语和精神上进行鼓励;适应的不好,家长也不要过度责罚,因为每个人适应的时间是不同的,切不可过度急躁。
采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家长可以利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途中,或者晚饭后、周末等较放松的时段与孩子交谈。
交谈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学习,而应该多聊聊学习以外的事情。例如复学后的心情、困扰、人际交往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在聊天的过程中,父母能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把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同时又能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如果觉得和孩子言语沟通效果不佳,家长们可以采用书面沟通的方式。
书面沟通可以斟酌语句,使自己的表达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
有一位母亲就特别擅长运用这种方式,她和儿子有一个沟通日记本,第一页写着:“我和儿子的悄悄话”,她每晚都在孩子睡着后,在本子上写下孩子当天的进步以及想对孩子说的话,然后把本子放在孩子书桌上。
孩子每天都很期盼看到日记本上的内容,他也会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心里话,这个沟通本成了母子俩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除此之外开学后,恢复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就是设立目标,家长、老师和学生要一起配合,在评估自身学习能力和网课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对未来学习进行合理期待与规划。
做好心理保健师家长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术如冥想放松法、深呼吸法等帮助自己与孩子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采用情绪处理箱的方式,把烦恼、担忧的事情写在纸上,并按困扰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之后把这张纸放在一个盒子或箱子里,意味着把这些情绪暂时存放在这里,去做该做的事,等做好后,再回来取走。
当这些心理困扰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时,他的思路就会变得更清晰明朗,暂时放下情绪有助于转移注意力,使孩子更有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复学后,毕业班的孩子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中、高考的压力使得一部分孩子感到焦虑与烦躁。
此时,家长们要做好他们的“定海神针”,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安心应考。
具体可以这么做:
(1)认真倾听孩子,帮助其缓解消极情绪。
家长发现孩子的情绪状态不好时,应该找机会与孩子聊一聊,在孩子述说的过程中,家长充当忠实的听众,不打断、不评判,当孩子述说完毕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例如:妈妈很高兴你能和我讲这么多,我感觉你目前挺焦虑和担忧的,妈妈是这样想的......或是你觉得我在哪方面可以帮助到你呢,我一定全力以赴!”
当孩子倾诉完自己的苦恼后,情绪得到了缓解,他也能从家长的倾听中感受到亲人的尊重与关爱,从而增加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2)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bshuangle.com/zlgc/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