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常见后遗症,全都没中说明恢复得好
很多孕妈因为怕痛、追赶流行、择日生产等原因,都是催热剖腹产的因素。却不知剖腹产的后遗症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剖腹产虽然没有顺产那么痛,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而且有些孕妈在术后护理不好,还会留下剖腹产的后遗症。
如果你剖腹产后没有下面这些症状,那说明你是真的恢复的很好。
1、会有肚子疼的现象
剖腹产后妈妈都会有子宫收缩并伴随着肚子疼的现象,这其实是子宫恢复表现,可以帮助子宫止血,并将子宫内残余的血块排出,促进子宫恢复。对于那些初产妇,由于子宫肌肉较为有力,能够持续收缩,故产后痛的感觉较不明显。而经第二胎或者是剖腹产的妈妈则恰好相反,子宫必须间歇性地用力收缩,所以疼痛的感觉会较明显。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一般一月内就会消失。
但如果剖腹产一月还还存在肚子疼的现象,那么就有可能是盆底肌受损。女性盆底主要是由肌肉群和筋膜组成,犹如一张“吊网”,紧紧吊住女人的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等关键部位,维持排尿正常,一旦产后恢复不好都会伴随些肚子疼的症状。另外也有可能是手术操作直接引起,又或者可能是女性在剖腹产过后,没有注意伤口保养,因此导致伤口感染,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肚子里面疼。
所以说,剖腹产前及产后注意事项都不少,一旦有细节把控不好都会影响妈妈们产后恢复。建议产后回到病房后,要去枕平躺6个小时,也就是不要枕枕头,这样可以预防颅内压过低引起的头疼,反正护士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照做就行。
2、子宫留了一个“坑”
有些经历过剖宫产的妈妈来月经的时候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经期延长了。原本剖宫产前一个星期就能干净的月经,现在要滴滴答答地拖尾10余天甚至20天。好不容易干净了,却又到了下个周期来月经的时候。其实,这就都是“子宫憩室”惹的祸!
那么,什么子宫憩室呢?就是在剖宫产后子宫疤痕位置的缺损。形象的说,子宫疤痕憩室就是孕育宝宝的子宫里多了一个小缺损。这个小缺损就像阴暗环境中地上的水洼一片,经常会积累脏水,招惹蚊虫。成年累月的经血也会积在这个憩室里,导致月经淋漓不尽,子宫内膜炎,影响宝宝着床和孕育的环境。这也是导致准备要二胎的妈妈们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剖腹产刀口缝合后,医生就会在刀口上压置一个沙袋,目的是压迫刀口和子宫,减少刀口渗血、渗液。从第二天开始,大夫就会每天给伤口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同时观察切口的愈合情况,如果发现红肿等现象,就会及时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出院当天会给刀口拆线(美容线不需要拆线),出院后两三天就可以揭开敷料,这时候就需要特别护理刀口。
3、想再次怀孕的话会有一定的风险
一般来讲,剖腹产术后再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瘢痕妊娠,上次剖腹产造成的子宫瘢痕处,无法给孕卵提供足够的营养,于是胎盘就像寻找水源的树根一样伸展,结果穿透了膀胱,导致严重的大出血,严重危及孕妇和孩子的生命;二是再孕后子宫切口瘢痕处薄弱,随着妊娠月份增加,宫内容物增大(胎盘、羊水、胎儿),可能导致瘢痕变薄,发生子宫破裂,威胁母子生命安全。
根据医生的建议,剖腹产后,至少2年后再孕、再生。因为子宫切口的疤痕,愈合机化的最佳状态在术后2-3年,而过早的再孕,随着胎儿的发育使子宫不断增大,子宫壁变薄,还没长“牢固”的切口很容易胀破,造成腹腔大出血甚至威胁生命。
如果有再孕打算的妈咪,建议也要在头胎产后及时做好恢复。剖腹产后会在24小时内拔掉导尿管,如果产妇恢复的不错的话,已经能下床走路了,所以更应该早点拔掉导尿管。我第一次剖腹产的时候是快要24小时才拔掉导尿管的。第一次排尿必须尿在尿盆里,然后拿给护士看,只有达到了医生要求的排尿量才行。这时候护士通常都会嘱咐产妇,排气后一定要多喝水,第一次生宝宝的时候我就偷懒去了,并没有喝太多得水。
第二次的时候,刚开始我并没有什么感觉,之后我就突然感觉到下体像针扎一样疼痛,当时还以为我要大出血了,结果才发现可能要排尿。最后发现自己尿了满满的一盆。当时因为动静太大了,把护士都惊动了过来。护士姐姐告诉我,是因为喝水太少导致的泌尿感染。第二次剖腹产后我就记住了这个惨痛的教训,不停的喝水,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4、新生儿免疫力较差
其实剖腹产不仅会给妈妈的身体带来伤害,对新生儿同样也具有威胁。因为剖腹产的新生儿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和产道细菌,所以免疫力就会比顺产的宝宝相对若一些。如此一来就很容易被外界细菌侵袭,更易生病。而且剖宫产将会增加宝宝感觉统合失调、缺氧和湿肺的风险。
根据临床统计,剖宫产宝宝患湿肺的几率是自然分娩宝宝的8倍。另一方面,由于妈妈的产道里有很多健康有益的细菌,自然分娩过程中,这些细菌可以定植在新生儿的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一些病原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剖宫产宝宝却没有机会去接触母体的菌群,因此其肠道健康菌群的建立会比自然分娩宝宝晚约6个月,这并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展。
文章来源:网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bshuangle.com/zlxg/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