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常被打骂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

每个人都有攻击性,即便是幼小的孩子。因为,攻击性就是生命力的一种呈现。但对于弱小的孩子,当他们挨打时,由于不能表达愤怒,无法同大人对抗,就只能回头来攻击自己。

成人打小孩是因为一点不顺心,意思是说:“你犯了这个错误,不如去死吧!”假如一个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他可能会想:“我还是去死吧!”

九月十七日,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男孩,因在学校打牌,被匆忙赶来的妈妈当众扇耳光后,从教学楼跳下身亡。

武志红说:

打小孩,很容易让小孩产生很大的羞耻感,让他觉得“我不配活在世上”。它是在潜意识层次上的信息传递。对于小孩来说,那种深深的羞耻感,常常是致命的痛苦和打击。特别是青少年,他们自尊心很强。要是在这个时候,能让这个孩子表达愤怒,他可能会拼命的打妈妈。

潜意识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无意识总是在无意识中悄然操纵着人的行动。人类有很多本能反应,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者荣格有一句名言:“你的潜意识控制着你的生活,而你把它叫做命运。”由于潜意识没有时间、对象和空间的概念,所以它在任何时候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那是心理创伤的根源。“创伤”是指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消极事件。

在遇到这样的负面事件时,孩子会有三种反应:反抗,逃跑,以及僵持不下。但是,许多时候,孩子是不被允许反抗的,甚至是无法逃脱的。因此,它们只有第三种反应状态——木僵。

木僵硬,是习惯无助的表现。小孩感到反抗和逃跑都无济于事,只能挨着。木僵硬状态下,孩子封闭了思考,孤立了情感,这是一种逃避的表现。由于现实太痛苦,太无助,所以逃不掉。

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种无助的状态,他们就会为保护自己而生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尽管痛苦被暂时隔离,孩子却因此变得麻木,失去了感觉和感知的能力。这种情况会导致他在未来的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地以不适当的方式对待自己、别人和整个外界。

为什么打孩子,在不少情况下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事实上,这一效果是因为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暴力,而不一定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孩子之所以不去做这样的事,是因为害怕挨揍,这是逃避痛苦的表现。您想让孩子屈服于暴力来逃避吗?若是如此,以后他很可能会变得胆小,怯懦,畏缩,只认强弱。

当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时,他们也会向别人屈服。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欺凌弱者,变成欺软怕硬的人。这些孩子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还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若儿童认知不足,很可能,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有明明白白的对与错标准,只是觉得“父母打自己,自己很严重”。假如做一件事的父母不责骂自己,他也许会觉得没问题,因此会继续做下去。

它是一种依赖外部力量干预自己行为的他制他律的表现,它符合他人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他自己的标准与外界的要求相抵触,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思想来迎合外界,或者表面顺从,暗中进行反抗。例如,在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的做同样的事情。

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这样被父母的暴力控制,就会延伸到长大以后,他也会被周围更有权势的人控制。人总要服从权威,服从强者,认为谁更强,谁更有权力,谁更有权威,谁就说了算。

因此,孩子不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判断,而是将父母或同僚所告诉他的对错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但他自己内心的判断和感受,却被人忽视。长久以来,孩子们失去了自我。

当然,幼小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判断力的,需要父母适度地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给他们把关。但是这种把关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我把关。

因此,我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建立起规则意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内心没有力量的父母,才会不停地通过使用外力来管束孩子。

在父母的心中,只有没有力量的父母,才会不断地用外力来管束孩子。家长若内心缺乏安全感,面对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使他们感到沮丧和愤怒。因此,他们很容易情绪失控,对小孩大发脾气。

父母亲的挫败感,往往源于童年的创伤。她们在儿童时期就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或责骂,儿童时期的行为会激发出她们的羞耻感和愤怒,从而对儿童造成伤害。

因为,他们自已在童年时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希望能够抓住孩子的掌控感。若不能抓住,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愤怒,并会因此责骂小孩。

而且他们的打骂,又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留下种种“打骂的后遗症”。所以,骂这种“教育”模式,就这样传了几代人。

她们认为打骂是一种正当的教育,因为她们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对待她们的。由于他们没有其他的参照系,他们本能地认同父母的行为方式,并且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个充满冒险的游戏。

如家长在打人时,情绪不稳定甚至情绪失控,把握住时机,还可能导致孩子失手打伤或残废,甚至致死的悲剧。

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骂孩子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殴打儿童,不仅使儿童受到身体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心理伤害。所以家长在打孩子前一定要三思!

我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演讲中提到: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这里所说的学习是什么呢?学习怎么做个称职合格的父母,学习怎么教育孩子,引导孩子。除此外,李玫瑾教授还说过:0-6岁是孩子的性格初步形成的阶段,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性格,习惯一定要在6岁前。

在这里给父母们推荐一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它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孩子还对文字的理解不是那么敏感时,图画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从中学到知识,慢慢改正自己的行为。

而绘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会让孩子进行模仿和学习,绘本是让孩子接受知识最快最有效的好助手。

通过对绘本的学习,孩子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恐惧、焦虑、担心、羡慕、生气、沮丧、无助等负性情绪。也学习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办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家长可以给孩子当睡前故事读,而且还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的情绪管理。

好的习惯决定好的未来,这套行为习惯培养绘本应该可以帮到忙。并且可扫码畅听,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后,已经很累了,想给孩子讲故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3-6岁是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期,若不注意引导,坏习惯极易养成,坏习惯一但定型可就很难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这些坏习惯,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温和而坚持”的改正过来!

平均下来一本不过一顿早餐钱,却可以协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养成好习惯、好性性格,家长不妨一试!

喜欢的家长可以点击以下商品,直接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bshuangle.com/zzbx/83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